[天幕]皇帝聊天群 第146节

作品:《[天幕]皇帝聊天群

    农民可半耕半商,商人得到保障,工匠被赋予自由身。

    这是封建时代平民百姓上升渠道最开放的时代。

    只可惜赵光义及其子孙实在太废,未能守护这难得的正向变革。

    元朝灭宋,就将这些政策全部推翻。

    明朝代元之后,更多的是继承元朝的制度。

    【李世民:废除世袭?朝堂又如何征用匠户?】

    李世民疑惑。

    若是废除世袭制度,朝廷需要征用匠户但匠户数量不足又当如何?

    【赵匡胤:给以雇值。】

    【李世民:……】

    李世民沉默了。

    之前秦念说宋富于唐三倍,他其实没有意识到究竟有多大的差距。

    如今赵匡胤一句“给以雇值”,让他真切感受到了大唐的贫穷。

    没错,李世民只略作心算,就确定如今的大唐给不起雇值。

    此刻他的民心跌到了第五位。

    而原本民心仅为中上游的赵匡胤,其民心已然跃居前三十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赵匡胤知道自己的民心为何涨幅如此巨大。

    比如不久前才收取江南,江南百姓的民心必然处于极低点。

    然而秦念不断言及他的爱民政策,新增之地的民心就随之迎来骤增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刘彻也注意到了李世民与赵匡胤的民心变化。

    李世民的民心下降,应是唐朝的匠户看到宋朝匠户有雇值,对李世民产生了不满。

    不只是唐朝的匠户不满,群里秦汉唐各帝、武曌、朱元璋、朱棣的民心也都有下降。

    呵,民心。

    刘彻本欲讥讽一番民心的不知足,却又看到了稳居首位的秦念。

    “……哼。”

    【秦念:钱给够,自然多的是百姓愿意从事工匠行业,国家就不会缺工匠。】

    秦念“贴心”地予以补充。

    第83章

    【李世民:朕当效仿宋制富国, 届时亦会效仿宋朝善待工匠。】

    李世民想起秦念曾经说过的一句话:

    “不去改变农民的苦,只想着把农民牢牢禁锢在农田里。如果这叫做爱民,那可真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笑话。”

    强制工匠世袭, 亦是虐民之举。

    当李世民作出承诺,他的民心就又回到第三。

    这是大唐百姓对他的信任。

    他不会辜负这份信任。

    【秦念:将服役制改为雇佣制,换来的是大宋工业的迅速发展:铁产量超唐朝六倍有余、丝织业两倍以上。】

    【李世民:朕今日方知抑工之弊。】

    大唐对匠户的管理沿用的是以前的制度,李世民从来没觉得有哪里不对。

    甚至认为匠户世袭服役于国有益。

    可见到唐宋的差距,李世民也就明白秦念为何执着于提高工商的地位。

    宋朝疆域远少于大唐,却能三倍富于大唐。

    【秦念:工商业的发展带动造船技术的迅速迭代,为海上贸易奠定基础。】

    【秦念:开宝四年,赵匡胤在广州设立华夏史上第一个专职海关机构:市舶司。】

    唐玄宗时期就有“市舶使”,但这只是“使职差遣”, 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专设部门。

    其形成主要是被动应对外国商船来唐。

    而宋太祖设定的市舶司, 则是将海外贸易直接纳入国家财政体系。

    秦念不得不感慨宋太祖有着长远的眼光。

    【赵匡胤:海外贸易?】

    【秦念:在你发展工商业的基础上, 后世宋帝积极推进造船业的发展。又将招揽外商定为国策,派遣官员主动出使南海诸国,与数十国建立海上贸易。】

    海上数十国?

    秦汉两朝的皇帝此时意识到他们对世界有误解。

    世界有极,而极内有着诸多国家。

    【秦念:而这海上贸易, 能为大宋贡献五分之一的财政收益。】

    只占财政的五分之一, 看起来似乎不多。

    但宋朝财政的五分之一, 是大明全年的财政收益!

    朱元璋终于明白大明为什么会比大宋穷那么多。

    为了防治倭寇,他撤销泉州、明州、广州三大市舶司,严禁濒海居民及守备将卒私通海外诸国。

    如此施为,是因为“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,因诱蛮夷为盗”, 且张士诚、方国珍诸贼残部都入海与倭寇纠集袭击沿海地区。

    朱元璋曾以为这项政策正确无误——

    在得知海上贸易的收益能与全国财政持平之前。

    “老四……朕是不是错了?”

    朱棣想要为父皇辩解, 最终却是讷讷不能言。

    待他继位, 他不可能延续父皇海禁之策。

    朱元璋没有再问,也没有在此时取消海禁。

    他已经做好被秦念讥讽的准备。

    届时,想必秦念也会给出治倭之策。

    【赵匡胤:朕不知海上贸易巨利至此,多谢秦皇相告。】

    赵匡胤叹道。

    他设立市舶司时,只知海外贸易有利益,却真不知巨利到这般地步。

    否则必然会更加重视。

    如今秦念提前告知此事,他就知道应尽快兴修海船、招揽外商。

    【秦念:工商业说得差不多了,那就来说说你的《宋刑统》。】

    “朕应会被讥讽抄袭《唐律》。”

    赵匡胤叹道。

    没错,大宋《刑统》的律文几乎就是《唐律疏议》的翻版,只是将敕令格式与律文合编,形成律令并行,并对部分条文进行调整。

    “父皇多虑。”

    赵德昭连忙回道。

    【秦念:作为华夏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,虽说总体上抄的《唐律》,但法家没落之后,各朝律法本质上都是在抄前朝,这没什么好指摘的。】

    【刘邦:……】

    【李世民:……】

    【朱元璋:……】

    【赵匡胤:百代都行秦政法。】

    赵匡胤果断称颂秦法。

    他自认不如汉武帝唐太宗那般得秦念“偏爱”,秦念对他说话却也算不上特别难听。

    应是他此前多次附和秦念之故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称颂秦法显然也有益于《刑统》不受太多责难。

    当然,这话能够现于天幕,也是因为此言非虚。

    【嬴政:……】

    嬴政并不想发声,但赵匡胤提及他,就有了被迫发声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李治一直都很关注“武曌”的情况。

    为何谈及沿袭秦法一事时,却没有武曌之名?

    汉光武帝刘秀不言,是因为汉光武帝沿用的汉律来自于汉高祖。

    武曌为何不言?

    十日时间李治就派人日夜兼程赶回长安,此时应已将武家族人尽皆软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