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天幕]皇帝聊天群 第27节

作品:《[天幕]皇帝聊天群

    却不敢以法家自居。

    陛下崇儒,他为了迎合陛下的喜好,主动学习《尚书》《春秋》。

    董仲舒老病致仕之后,他又多次被陛下派遣去寻董仲舒,问他朝堂政议的得失。

    在这数次拜访董仲舒的过程中,他整理出《春秋决狱》。

    可陛下治世,竟是“外儒内法”。

    他领悟错了,致使儒以侵法,百家凋零,华夏衰落。

    他竟让陛下蒙尘!

    【刘彻:儒家就如此不堪?】

    刘彻的朝堂上,儒臣很多。

    此刻已是跪倒一片,御史大夫张汤也在不断叩首请罪。

    刘彻赦张汤之罪。

    大汉的法家,已经不多了。

    百家凋零。

    【秦念:朕只看结果。】

    第16章

    秦念没有详细解释儒家的功过。

    她扮演的是“嚣张霸道”的后世皇帝,又不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。

    天幕这森冷的五个字,将所有儒生的不忿堵在喉咙里。

    儒家治世,华夏衰落。

    没有比这更严重的过错!

    百家凋零,也意味着儒家无法将罪责推给其他学派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群内的皇帝,声誉排名都不低。

    都算得上明君。

    遵从儒术的后果是华夏之衰,这是任何明君都不愿意承担的罪责。

    刘秀不断按揉额角。

    不尊儒术,又该如何治国?

    天意既然透露后世之事,又为何要限制不得议与武帝无关之事?

    以至于他对秦念的询问,都被规则所阻!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作为后世之君,李世民看得更远。

    秦念既言分封为无能之君,又恶儒家致华夏之衰。

    始皇帝以为秦能万世,却二世而亡。

    倒是“无能”的汉朝存四百余年。

    观秦念之言,可知后世皆以儒治国。

    秦念通晓历史,清楚秦汉兴衰,却毅然再启法家治世。

    其自负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秦念也有资格如此自负。

    儒家延汉四百年,是民心之故。

    荀子有言: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。

    秦念重启法家,却稳居民心榜首。

    法家之危患,已被秦念化解。

    李世民急切想要知道秦念是如何为之,但无论他怎么询问,都未能绕过规则的限制,连“刘彻应如何治国”都被天幕所阻。

    反而得到天幕对规则二的补充:

    “不得询问与话题无关的人事物。”

    显然,“刘彻应如何治国”的意图过于明显,未能绕过规则限制。

    【武曌:春秋决狱有何不妥?】

    论揣摩规则,武曌是群内所有皇帝之最。

    她是最快绕过规则限制的皇帝,但秦念却没有立即作答。

    是被规则所限制?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秦念没立即作答的原因很简单。

    她认为可能跑题了。

    这个皇帝聊天群显然是要沉浸式解决甲方的意难平。

    先前提及儒家致使华夏衰落,是为了论证“主父偃的死与儒家排外有关”。

    但继续讨论春秋决狱,就有水时间的嫌疑。

    合约上写的工作时间为每日四个小时,高达五百的时薪,她哪敢摸鱼?

    于是她敲了甲方的聊天窗。

    【甲方:不违反规则。】

    那就没问题了。

    甲方不觉得这是跑题,那就不是跑题。

    【秦念:春秋决狱的核心,是用儒家经典来释法判案,强调论心定罪。】

    春秋决狱,也叫引经决狱。

    用儒家经典来释法判案,是指符合三纲五常伦理准则的,就予以轻判甚至不判;违背三纲五常的,就予以重判。

   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亲亲相隐。

    而论心定罪,指的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是否构成犯罪。

    看起来很先进,居然还会区分主观善恶意。

    然而人家的具体原则是“故《春秋》之治狱,论心定罪。志善而违于法者免,志恶而合于法者诛”。

    主观是善,违法可免。

    主观是恶,合法可诛。

    秦念对此的评价是:

    儒家怕不是有什么大病?

    【刘秀:有何不可?】

    刘秀怎么积极起来了?

    之前讨论刘彻的军政,刘秀基本不说话。

    怎么说到儒法相关,他就这么积极?

    他拿的是什么人设?

    秦念回忆历史上的刘秀:堪称封建帝王中的完人。

    连龙猪凤都踩过坑的继承人问题,刘秀也交出了相当优秀的答卷。

    春秋决狱……

    是因为刘秀对官吏的管理相当严格,所以会着重询问法制建设?

    说得通,这应该不是针对她的坑。

    【秦念:春秋决狱,用春秋时期的典籍判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的案件,何愁华夏不衰。】

    秦念丝毫没有掩饰其扬法贬儒。

    如今所说的这段话,显然与商鞅的主张相同:

    “当时而立法,因事而制礼”,反对“法古”、“循礼”。

    刘弗陵年纪最小,也最沉不住气。

    【刘弗陵:儒家仁政之说,历经数百年亦为治国良策,可缓民之疾苦。难道数千年后,先贤之言就会与民有害吗?】

    “你几岁”三个字都敲出来了,秦念又赶紧给删了。

    好险,差点违规。

    问刘弗陵的年龄肯定违反规则二。

    【秦念:你先问问你爹,他用的儒学跟孔孟之说是一回事吗?】

    董仲舒:“……”

    扭曲了多少孔孟之说,他自己最清楚。

    但儒家想要得到君王的重用,就只能变。

    想到这一点,董仲舒惊出冷汗。

    不是恐惧于篡改孔孟之说被后世秦皇点出,而是“变”之一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