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3章

作品:《[历史同人] 在西汉庖厨养娃

    季胥看他那行人马走远了,听见药炉子呲呲作响,忙的端下来,刚才离人太久,里头都熬干了,可惜了,只得重新煎了副来吃。

    后来陈卷还差人送来了一个浴桶,能解决洗澡问题,也算是一件喜事了。

    她半夜里起来了一次,因泡了豆子,她起来把水滗了,用一块皂布遮住,等着三天后发了豆芽来吃。

    在这里待到第五天,这里收容的五陵之内感染瘟疫百姓,已经涨到了一百二十个。

    每日送来的食材,也从有一些大棒骨、猪肺、猪肝这样的荤腥,变成了纯蔬菜。

    每日都有正值时令的大冬瓜、苦菜送来,季胥就算做出花来,也难免他们吃腻了。

    “咋又是冬瓜苦菜羮?”

    “把我都吃成冬瓜了。”

    “天底下的冬瓜都叫我们吃绝了。”

    草棚那里一看今日的饭菜,好像嘴里已经泛苦了。

    “春多食酸,夏多食苦,吃点苦菜也好,清火解毒。”

    季胥的话虽是这么安慰大家,但她也知道食材太过单一了,连贵些的麦子也供的少了,更别提能算精粮的面粉了,那是上层百姓才能吃的起的。

    豆子这样的贫苦人家吃的起的粮食,倒是不缺,因此季胥打算用豆子变点花样出来。

    不仅发豆芽,她看墙边堆了些烂木板子,问了都是从前建收容所遗留下来的,她捡了两块,去羽林卫要了锯子、锤子等工具,暇时在那里锯板子。

    夷姑来收外衣时问道:

    “这是做啥?”

    “钉些木框子,做豆腐吃。”

    这样早上能吃豆浆、豆花,还多了豆腐、豆腐皮、腐竹、豆干、豆渣,这好些新菜,给大家改改口味。

    “你还会做豆腐?”

    夷姑新奇不已,睡午觉的王胡子道:

    “自讨苦吃。”

    也许季胥慢工做三餐,跟他的粗犷不是一路,他一概不管庖厨的事了,天天的吃酒睡大觉,等季胥做好了,催他去分羹的时候才从竹榻下来。

    这口石磨,还是她找羽林卫置办的,磨豆这事,夷姑说动了王胡子来做,

    “胥娘忙了一日三餐,这力气活该你做,前阵子才在水边挖到些菖蒲根,我这里过一阵子就能有菖蒲酒吃了。”

    王胡子一听酒,便来推磨了,每日这活都是他来做。

    次早吃上豆腐脑,季胥不忘给夷姑端上一碗过去,夷姑吃出来道:

    “好嫩,好甜呀,你放了麦芽糖?”

    季胥点了点头,收容所的厨房自然没有麦芽糖这样的好东西,是那日和庄盖邑见了面,托他怎么好给家里递个信。

    信上写了自己在这里一切平安,还有那张辟疫方,也写在了信上,羽林郎从门外递给丫头了,家里小珠能识字,念给了田氏听。

    田氏收拾了一大包袱的东西,叫人家捎来这里,吃的穿的用的,这罐麦芽糖,便是田氏捎来的。

    还有一罐的肉酱、一罐的酱胡瓜,都是她做的,就怕季胥在这里吃不好。

    去草棚那里分朝食之前,季胥想了想,回房将那罐麦芽糖拿来了,全化在了豆腐脑里,和王胡子两个提了去瘟疫署。

    如今人多了,一共有三桶,王胡子提两个,她提一个。

    “是甜豆花!”

    “胥娘,又是你费心思变出来的花样罢!”

    “滑溜溜的,真好吃。”

    他们近来吃多了冬瓜苦菜、豆粥,后来却吃上了豆芽,如今还吃着了豆花。

    “竟是甜的!”

    “咱们这里也能吃上麦芽糖了?”

    “是我阿母捎的麦芽糖,我不太好甜,拿来给大家甜个嘴。”

    季胥实话道,不能让大家伙误会这是收容所的东西,不然以后吃不着该找她了。

    “你也太舍得了。”

    “给你个甜瓜吃,是我家儿郎送来的。”

    他们有心要谢,有条件的要塞些果子给她,可也知道季胥不能吃他们过手的东西,染上瘟疫就不好了,因此心里记下了她的情。

    到胡掌柜这里,只见她的那间屋子,有了一张小漆案,上头有些不属于这里的精致吃食,应该是外头送进来的。

    自从上次中郎将回来之后,听陈卷说了这里的民怨,定下每半个月外头的亲朋可送东西来收容所一次,交给专门的羽林郎查过之后,带到这里递给个人。

    胡掌柜的日子好过了许多,看着也不似点火闹事那日蓬头垢面了,坐在那里,吃些她的典计送来的果脯。

    “你吃不吃甜豆花了?”

    见她的碗没有摆出来,季胥问道。

    “你瞧我吃的是什么,还稀罕你一碗豆花儿?”

    只见是些桂圆、枣脯,还有油饼。

    听她说了,季胥便走了,要将她的那份打给别人家不够吃的,却听见碗底磕托一响,她将那碗推了出来,说:

    “站住,我虽不吃,也不能将我那份给了旁人,你给我打满。”

    得了一碗,等季胥走远了,迅速的拿了进来,哧溜的吃个碗底朝天。

    因送的都是经放的干果饵饼,哪经的住天天吃的干巴,要吃现成的,汤汤水水的,还是得这小蹄子做的。

    啧,好吃。

    季胥分完了朝食,才出去时,只见这里又进来三个染上瘟疫的五陵百姓。

    其中有一个年纪大,病势很重了,还是抬进来的,住到了旺儿的隔壁。

    “又来人了,每天都来人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个小不点呢!”

    有一个又比旺儿还小,还不满两岁,被她阿母抱进来的,好在病势算轻,住在外头,人家问她叫什么。

    “小豆丁。”

    她阿母道,还在嚼东西喂给她吃,她的疵疹要比小豆丁更多,这里待久了的忙道:

    “不能这样喂,这里的太医说了,疫气以口鼻之气相传。”

    “一日比一日多,全长安的百姓最终都要挤到这来了不成!”

    季胥到太医署去取辟疫药时,那里正好在集会,商议应对瘟疫爆发的对策,为首的太医令气的拍案道。

    “我们只管诊治,哪里管的了他们去了哪里,怎么染上的呢。”一个小太医道。

    太医令顾宏将他骂了,再问他们的对策,有的说:

    “将咱们的辟疫药方张贴在各处都亭,他们看了,抓了药吃,也就减小染疫的风险了。”

    也有的说:

    “再添一则,早晚焚烧白术熏房屋,自然也能有助他们辟疫了。”

    太医令顾宏一语不发,底下太医们暗暗猜测,是因他的发妻也染上了瘟疫,他才这么的阴晴不定,着急上火。

    “白术已经涨到七两银子一斤了,辟疫药方里的桑白皮、栀子两味药,听说也是水涨船高,百姓们反倒更信马道姑的偏方。”

    “是谁在说话?”

    太医令顾宏道,堂内的太医们都回头看了。

    只见是个女娘,不大的年纪,形貌却是自然坦荡的,被这么多人看着,眼里也不怯。

    “你是谁?”太医令顾宏道。

    有太医认了出来,说:

    “是给瘟疫署做一日三餐的市厨,你不去灶下,到这里来做什么,没看我们忙着,去!取药到外头等着。”

    “小女子,你到前面来,把你的话接着说给我们听听。”

    顾宏发话了,他们这才让了路,供她进来。

    “你接着说,为什么五陵的百姓情愿信偏方。”

    顾宏道,季胥便说了:

    “因药材贵,偏方便宜,且东西更易得,灞桥的马道姑说了好些法子,在市井中很是被信服,比如出门前在人中那抹点胡麻油,每日吞服大豆十四粒、赤小豆七粒,我们那许多人就这样做的。”

    田氏也在其中,还带着全家这么做。

    “很多深信了这般做了,疫气就不能入体了,照样的出门与人说话,分食东西。”

    这话一出,底下笑了一片,

    “无稽之谈。”

    “胡麻油,大豆赤小豆?这全是哄人的。”

    “愚笨之人才会信以为真。”

    只有太医令顾宏黑了脸,这些太医,分为两部分,归属少府的,则是替帝室号脉问诊;归属太常的,则是替百官看病。没有任何一个太医是为市井百姓瞧病的。

    “照你这么说,就算辟疫药方张贴了,也是无用之举了?那我们也不必白忙了。”

    有太医道,季胥说:

    “还是该贴的,能用的起药的,自然会用药,不过胥想请教各位太医大人,辟疫,除了用药,日常生活中还应当怎么做?”

    太医们七嘴八舌的卖弄了起来:

    “每日黎明,洒扫庭除,内外整洁。”

    “住房不论大小,必要开洞通气。”

    “不共一具用食,不共一器洗手。”

    “每日弃灰,饭后注意走动。”

    “春夏湿霉之季,四壁宜用石灰刷新,杜绝湿毒之患。”

    “蚊蝇最易传病,故食物必须遮盖,肉中有朱点,发酸发臭而不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