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6章

作品:《无奈娶了小夫郎后

    待他起床,早饭已做好。

    今个儿秦劲还是得去摆摊,他匆匆吃了早饭,就和周延年一道出门。

    其他人不赶时间,吃饭就慢些。

    饭后,叶妙留在家里做家务。

    周立套上牛车,将红薯苗搬到牛车上。

    今日老院不用板车,赵丰就将老院的板车推来,将这几日积攒下来的草木灰装到板车上。

    俗话说,一株红薯一把灰,地下红薯一大堆,种红薯时撒一把草木灰,红薯的产量会更高。

    周康宁手中推着小推车,小推车上放着水桶,红薯苗栽种之后立马就得浇水。

    一辆小推车不够用,赵丰便让郭信恳和郭厚父子俩各推了一辆。

    今年家中田地多,但秦劲还是只种一亩红薯。

    种多了没用,他家不养猪,也不做凉粉,种一亩够自家人吃就成了。

    他今年打算种一亩黄豆,余下的都种玉米。

    家中养了羊,需要饲料。

    按照赵丰的意思,养羊嘛,那肯定是喂草。

    羊的胃口可比鸡大多了,家中五只小羊一只母羊,很快就能变成六只成年羊,全喂粮食的话,即便富如秦劲,那也顶不住。

    赵丰的打算是等小羊稍大一些,就每日带出去放放,让羊自个儿吃草。

    秦劲当然支持。

    但喂粮食的话,羊长膘会快些,秦劲打算草料、粮食掺着喂。

    豆粕、玉米是上好的饲料,而且,玉米面还能炸锅巴,平日家里的主食也是玉米饼子,因此玉米绝不能少。

    一行人到了田地里,先将红薯苗从牛车上抱下来。

    红薯垄已经起好了,先把红薯苗、草木灰均匀的散在垄上,散完之后,就可以开种了。

    挖个一指多深的坑,将红薯苗斜着放进去,将土埋上,再撒把草木灰,最后浇水就成了。

    起垄时已经将硬土打散,因此,挖坑时无需动用小铲子,直接用手就成。

    这一亩地是长条形状,一共七垄,周立、赵丰各负责两垄。

    周康宁、郭信恳、郭厚各负责一垄。

    考虑到郭信恳没做过这活儿,周立就递给他一把小铲子,让他用小铲子挖坑。

    郭信恳接过小铲子,小铲子灰扑扑的,上面沾着泥土。

    但他已经无力计较这些了。

    连秦家人使过的碗筷他都用了两顿了,一把铲子又算得了什么。

    还有这田地,土可真多啊……

    刚才只是抱着红薯苗散了一会儿,他鞋面就脏的不成样子了。

    他恹恹扭头,见周康宁推上小推车去河边打水,他就低下头来,按照郭厚教的种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活儿实在是简单,他种完几株,抬头一瞧,赵丰、周立已经将他甩开十几米远了。

    他爹也在他前头,离他有五六米远。

    他脸一红,忙加快了速度。

    他有自知之明,人家一家子和和睦睦的,他一个外人突然插进来,还是一个大少爷,任谁都会不习惯。

    可郭家他回不去,也无意回去。

    他又怎敢惹秦家人厌烦。

    若秦家人也烦了他,那他就真的没地可去了。

    这么一想,他心中难受了起来,他咬紧牙,加快了速度。

    等他将难受劲压下去,身后传来了脚步声,他下意识往后瞧去。

    只见周康宁蹲在他旁边那一垄上,正埋头种红薯。

    他白皙的脸皮顿时又红了。

    周康宁先去河边打了六桶水,之后才开始种,结果竟又要赶上他了。

    他顾不得乱七八糟的思绪,将铲子丢了,学着周康宁的模样,用双手去挖开松软的土壤。

    用手的确比用铲子快,他铆足力气,顾不上腰酸,栽的飞快。

    等他终于栽种完这一垄,扭头一看,周康宁也只剩下五株。

    但好歹保住了男人的面子,他没有输给周康宁这个小哥儿。

    他松了口气,站起身来。

    腰很酸。

    他看向牛车所在的那一头,赵丰、周立已经推上小推车,开始浇灌刚栽种下去的红薯苗。

    他爹也准备推上余下那一辆小推车浇红薯苗。

    他忙走了过去。

    小推车轮子小,刚巧能走在垄与垄之间的洼地里。

    他爹推着小推车,他手拿木瓢给红薯苗浇水,每株浇一瓢水即可。

    这活儿轻松,他甚至还生出了几分田园乐趣。

    但很快,两桶水用完,他爹拎上水桶去打水。

    如此往返七八趟,这才将全部的红薯苗浇完。

    他心中那一点点乐趣散得无影无踪。

    哪有乐趣,一直弯着腰浇水,腰酸!

    回到家,已是中午。

    午饭做好了。

    周康宁提前回来帮着叶妙做午饭,他们洗了手就可以进灶房吃饭。

    今个儿的午饭是捞面条,菜卤是韭菜炒瘦肉丁、鸡蛋、豆腐丁,只这一样,没有凉拌菜没有炒菜。

    擀得薄如蝉翼的面条已经被盛到粗陶碗中,菜卤在另一口锅里,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往面条碗里加菜卤。

    口味重的,那就多舀一些。

    口味轻的,那就少放些,免得咸了。

    秦家人吃面条时不爱往饭桌旁坐,秦家人喜欢坐在屋檐下,一手端碗,一手拿着筷子往嘴里扒,这样才过瘾。

    郭信恳本想坐在桌旁,但见他爹也端着碗出去了,他不由也出了灶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