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节

作品:《开局直播嬴稷炫崽秦始皇

    从朱元璋在晋王朱棡去世后给朱棣的敕谕:

    “朕诸子独汝才智,秦、晋已薨,系汝为长,攘外安内,非汝其谁……尔其统率诸王,相机度势,防边乂民,以答天心,以副朕意。”

    也能看得出来,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,对他寄予很大希望。】

    【不过,朱元璋作为一个疑心重的人,当然也不可能完全相信自己的儿子。

    他也虑及燕王及诸王权势过大,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,

    所以,朱元璋临死时下遗诏:“诸王临国,毋得至京。王国所在文武吏士,听朝廷节制”,也显示出了他对朱棣和藩王们的忧虑。

    哎,要是真忧虑,那就直接在发现朱允炆想要削藩的时候削了不就完了吗?

    这帮藩王们就算是对朱允炆再不怎么样,但是对朱元璋,那是没有任何胆子敢叫板的呀。】

    【事实证明,朱棣也不是那么听话的人。

    虽然朱元璋要求藩王在封国,不得到京师奔丧,但是朱棣还是从北平到南京。

    只是朱允炆诏令不得进京,朱棣才不得不回去。

    在朱允炆开始削藩的时候,朱棣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,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,以勾逃军为名,收罗异人术士。

    表面上藏起锋芒,假称有病,暗中则加紧练兵,赶制军器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朱棣也不是没有动摇过,他问道衍,也就是姚广孝:“民心向彼,奈何?”

    百姓要是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呢?】

    【这也证明,开始的时候朱棣谋反的心并不是很强,只是被逼到了这条路上。

    如果不是朱允炆不近人情的步步紧逼,和姚广孝的撺掇,朱棣还真可能就老老实实的当个藩王一辈子。

    不过先是朱允炆削藩,甚至导致最老实最无辜的湘王朱柏自焚以证清白;

    再是姚广孝为了坚定朱棣造反的信心,不仅自己说“臣知天道,何论民心。”还找了许多和尚道士给朱棣批命,说他是天命所归的皇帝。

    再加上朱棣本人也有野心,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朱棣造反的结果。】

    【这种情况下,确实不得不反。】嬴子楚感慨道:【天授不取,反受灾殃。】

    【是这样了。

    到了建文元年六月的时候,齐泰抓起来了燕使邓庸,下狱审讯,得到了燕王朱棣将要举兵谋反的消息。

    当然那,这个消息到底是不是邓庸说出来的,那就是不好说了。

    毕竟“君要臣反,臣不反也是反”嘛。

    但是有了这个消息,齐泰便名正言顺的发兵逮捕燕府官属,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。

    不过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来,朱允炆看人的眼光真不怎么样。

    他这么重视的力主削藩的齐泰选择的这个人,正是朱棣旧部,

    此时直接就投降朱棣了,朱棣立马就有了准备。】

    【七月,朱棣装疯麻痹张昺、谢贵二人,然后将张昺、谢贵一举擒杀,

    然后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、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,成功占据了北平。

    染后以尊祖训、诛“奸臣”齐泰、黄子澄,为国“靖难”为名,誓师出征。

    然后革除了朱允炆的建文年号,仍称现在是“洪武三十二年”。

    他谕令将士,同时上书朝廷,声称根据《祖训》“朝无正臣,内有奸逆,必举兵诛讨,以清君侧之恶。”

    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。】

    【因为朱棣的封地在北边,所以最开始打仗的时候,北边的将领基本都是朱棣的旧部,不用打就投降了。

    朱棣这边的进展也算是十分顺利。

    朱棣先后下居庸关、怀来,捕获南军将领宋忠。趁势攻下遵化,永平投降。

    八月的时候,朱允炆任命朱元璋时期的将领耿炳文为大将军,率30万大军前往讨伐朱棣。

    结果现实比想象骨感,耿炳文大军到达真定,先锋刚刚抵达雄县,便被朱棣夜袭,围困起来直接屠杀了。

    哎有一说一,大家自己人打,搞屠杀真的没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当然,我也不懂什么军事,说的这些也都是从史书上和各个专家的讲解那里来的。】

    朱棣:“……”

    那她有什么好说的?屠杀这种事情,有时候是必然会发生的,没办法避免好吧!

    【不过明朝的将领对屠杀还是……

    挺感兴趣的。

    《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》记载:“俊怒华亭人从乱,欲屠其城……”

    《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》记载:“廷美怒二人不诣已,欲屠其城……”

    《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五》记载:“诸将以乡民多从贼,欲屠之……”。

    《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四》记载:“今不降,大兵且屠城……”

    《南宫县志》记载:“燕王愤甚,燕京以南,所过为墟……屠戮无遗……”

    孟村赵河《张氏族谱》记载:“大明燕王,扫灭北直……志不遗类。渤海人民,为之一空。”

    可以说,明朝初年的人口凋敝,和元朝的血腥统治有关,但是和明朝君臣的屠杀也有一定的关系。】

    朱元璋和朱棣脸色都不大好看。

    毕竟谁也不想受批评呢,还是这方面的批评。

    【我们再说回来。

    耿炳文先锋全灭,自然不甘心,再一次和朱棣战于真定,被斩首三万多人,又一次大败。

    嗯,就……从不服打到你服。

    朱允炆见状,很快便用勋戚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。

    九月,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。

    李景隆合兵五十万,进军至河间扎营。

    这位领兵可谓是让朱棣高兴死了,他就差没有对自己的侄子歌功颂德了。

    什么叫瞌睡送来了枕头啊,这就是啊!

    朱允炆既然给他送来了这么一个废物,这不是帮着他谋反吗?】

    第193章 第一百九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

    【别看李景隆带了五十万兵, 听起来好像很多很可怕,朱棣还真是一点不害怕,甚至还高兴起来。

    他对李景隆是这么评价的:“李九江, 豢养之子,

    寡谋而骄矜, 色厉而中馁,忌刻而自用,况未尝习兵, 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,是自坑之矣

    汉高祖大度知人,善任使, 英雄为用,不过能将十万,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?

    赵括之败可待矣。”

    李景隆, 缺乏计谋又骄傲自负, 外表强硬而内心缺乏勇气, 刻薄善妒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,如今朝廷将倾国之兵托付于他, 纯属自坑。

    汉高祖刘邦那么知人善任的人都只能领兵十万,李景隆何德何能统领五十万兵马啊?

    赵括纸上谈兵的事情,很快就能重现了。】

    被提到的李景隆:“……”

    他的脸色难看的要死。

    先别说现在正是建文帝想要任命他的关键时刻,就算不是, 有这么一段话他还能有什么未来?

    都是这个燕王朱棣!!!

    如果一开始李景隆多少还有点无所谓, 反正是朱家的皇位,无论是叔叔坐还是侄子坐对他们朝臣而言都没什么大差别的话。

    现在的李景隆的想法就是是头猪坐在上面都行, 那绝对不能是朱棣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当然,这是在他没听接下来战况的想法。

    【十月, 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,挟持了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,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,兵力骤增。

    毕竟李景隆那边有五十万人,哪怕是五十万头猪都没那么好处理呢,多点帮手总是好的。

    李景隆乘虚攻北平,但是这个时候的北平虽然没有朱棣坐镇,却也有着一个强有力的后方定海神针。

    那便是朱棣长子朱高炽。

    这位的具体事迹我们等后面再说,现在还是说他是如何护卫北平的。

    朱高炽命人用冰冻住城墙,使李景隆无法破城。

    朱棣很快率领大军自大宁返回,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。】

    【大败之后,李景隆被迫退军德州。

    朱棣趁机攻打蔚州、大同,引李景隆派兵救援、劳师无功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朱允炆也发现了自己这边其实不占什么优势,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、太常寺卿黄子澄的职,以缓燕师。

    这一缓其实也没缓了多久,第二年四月,朱棣便和李景隆又战于白沟河,

    当然了,没什么意外的,李景隆再次战败,燕师乘胜围攻济南。

    济南此时的带兵之人乃是山东参政铁铉和盛庸,反正比起李景隆是很有本事的,

    两人固守济南,以逸待劳,燕师久攻不下,吃了一次败仗。】

    【这让朱允炆很激动啊,他们这边终于有可以让朱棣吃瘪的人物,

    所以九月,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,改命盛庸代李景隆。